震后尖端规划、层次最高的一批科学家集体,7月25日在成都开坛评论,建言献计康复重建。50余名参会专家中包含了25名两院院士,招引了400余名听众尽心倾听、发问。
这次名为“科学技能与抗震救灾”技能科学的论坛,由我国科学院携手四川省科协主办,成都理工、中科院成都分院、川大、成都市科协承办。许多专家在震后都长时间在一线现场调查,把握了第一手的材料材料。24日,专家们又分作两组,会集赶赴绵阳北川、德阳汉旺调查,进一步讨论、凝炼陈述主题。25日举办的论坛上,院士专家们讨论了地震产生机理剖析、地质灾害防治、安全修建建造、通讯技能保证等多方面问题。
1根钢筋被卷成一栋楼高的“大绷簧”,周边均匀焊接好4个“小绷簧”,穿上几根梁筋后,从工厂运送到修建施工工地,直接吊装到地基上,然后水泥灌浆成型这样造出来的房子,犹如装置了绷簧,即便强震来袭,房子也不会倒。
台湾润泰集团董事长尹衍樑26日在“科学技能与抗震救灾”技能科学论坛上叙述了这种新式修建办法。“大绷簧”学名叫 “多螺箍”,2005年获台湾创造发明奖。
尹衍樑带来的视频显现:工厂制作好成型部件,运输到工地后,由修建工人像搭积木相同操作。
“台湾地震频发,2001年至今就产生了6次大地震。”尹衍樑介绍,一次大地震产生后,多处校舍陷落,一楼直接“坐”了下去。所幸其时是深夜,没有学生伤亡。勘查发现,一些圈梁钢筋布局、装置不合理。建造更抗震的房子,要改动规划缺失,还应防止施工瑕疵尽量机械化出产。
“我以为,这是未来抗震修建的一种结构方向。”原同济大学副校长沈祖炎院士将这种规划命名为“装配式预制修建工法”。他还对前史沿用作出注脚:1976年曾经,我国修建大多选用苏式预制板结构,但唐山大地震中,这类房子因结构上整体性不强,很多坍毁,尔后我国更多地运用了现浇修建结构。
沈祖炎院士以为,台湾经历既坚持了预制的规范化出产,造价低价,又重视了缺陷改进,在梁与柱、楼板与梁连接上做成现浇,增强了整体性。“多螺箍”便是增强整体性的一个规划。
震后各地修建规范应几度设防,十分重视。我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高孟潭研究员、北京工业大学周锡元院士26日在论坛上所作陈述《关于地震烈度区划修订作业的阐明》、《从汶川地震看区划与修建抗震》,回应了这个问题。
周锡元院士介绍说,建国以来我国进行过5次“地轰动峰值加速度区域图”拟定,抗震设防规范从要求修建“裂而不倒”,到现在的量体裁衣设防,足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维。
汶川特大地震打破了我国现行的抗震设防区划。高孟潭介绍,地震致使龙门山断裂带邻近的根底材料产生了严重改变,地震局赶快进行了修订调整。专家们测算了断裂带南段、中段和北段的潜在发震才能:中段为汶川地震地表决裂段,长220公里,震级上限为8级;南段震级上限为7.5级;北段震级上限为7级。
高孟潭泄漏,依据核算,北川等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区域的修建物抗震规划规范应为9度。
人类对通讯的依靠,在地震中足够体现出来。“紧迫时间,千言万语也比不上一张图片、一段视频。”中科院上海微体系与信息所郑勇在论坛上介绍了该所科研成果“宽带无线通讯应急体系”。
作为国家863方案支撑的严重科研项目,这一体系已研发数年,单机支撑70兆数据传输,掩盖半径达10-15公里,按120公里/小时速度移动也可正常运用,功能挨近4G(我国现在运用的通讯体系为2.5G,方案上马3G)。
郑勇介绍,地震刚过,他就与搭档带着“宽带无线通讯应急体系”赶到四川。抵达北川后,他们只花了1个小时布设设备,就联通了前哨救援队和后方指挥部之间的视频指挥体系。后方电视台、报社所选用的一些画面、文字材料,也是借用该体系传输的。
现在,这一体系还未规划化出产。郑勇表明,该所已与四川省科技厅取得联系,期望在四川布置其产业化基地。
西南电子电信技能研究所李立忠研究员在他的《杰出事情中的大众移动通讯》中提出:我国现在运用的通讯卫星技能规范已难满意需求,研发发射一颗新式通讯卫星显得很重要。人人都可以打卫星电话,不受地上通讯受损影响,应是未来咱们国家开展应急通讯的一个方向。